一座城,一條河
臺兒莊古城與京杭大運河
運河八閘圖
夜幕下的臺兒莊古城。陳鼎/攝
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1938年拍攝于臺兒莊,中國軍隊通過運河浮橋。
臺兒莊古城重建施工現場。
臺兒莊戰役中子彈在墻上留下的彈孔。(陳鼎攝)
臺兒莊戰役軍事形勢圖。
相傳在魯南一座山中住著一個女子,女子未婚誕下一條小白蛇。白蛇生有四爪,女子以為是妖物,于是用刀斬其一爪,小蛇吃痛化作一道白光而去。數十年后,白蛇歸來探母,女子認為其必是前來復仇,便躲于山中。白蛇找尋多日不見其母,便在母親住處洞門上用血寫下“望母山”三個字,之后便在絕望和悲傷中死去。女子看到這三個字才驚覺錯怪了孩子,于是下山找到白蛇住處,咬破手指在門上寫下“探兒莊”三個字。后來,“探兒莊”漸漸被傳為了“臺兒莊”。
臺兒莊之名的由來除傳說之外,更為有依據的說法是臺氏家族在此地建村立莊。準提閣位于臺兒莊東北部,建于唐代,“臺家莊”一名最早見于準提閣內石碑上的碑文中。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欽差督漕御馬監太監楊疏名立運河防務碑于臺兒莊東南黃林莊村前,碑文中始見“臺兒莊”一稱。如今,坐落在山東省棗莊市南端的臺兒莊古城早已不是曾經的小村莊,在數百年光陰中,它歷經了繁盛,遭遇了毀滅,又迎來了新生。
---------------------------
一條運河
“沒有受到破壞是臺兒莊段運河的一大優勢。申遺時,我們沒有對運河兩岸進行拆遷,完整保留了運河兩岸的風貌?!?/span>
故事要從一條運河說起。始建于春秋時期的京杭大運河自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長近1800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長、最古老的運河。京杭大運河流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4省與北京、天津兩市,溝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是連接中國南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大動脈。京杭運河的水源主要來自山東省微山縣微山湖,大運河由微山湖經不老河流入江蘇省邳州市境內。元代,京杭運河借徐州至淮安一段黃河河道通航。
明隆慶三年(1569年)七月,汛期到來,黃河大堤決口,洪水致使滯留在邳州的2000余艘漕運船無法啟航。隆慶四年(1570年),御史大夫翁大立首倡開挖泇河(今臺兒莊運河)。隆慶五年(1571年)四月,黃河再次于邳州決口,數千艘運糧船被毀,損失漕糧40萬石,運糧士卒亡以千計。
黃河泛濫頻繁,導致借黃河用作漕運河道具有極大風險,因此,避開黃河,減少漕運對于黃河的依賴,成為大勢所趨。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明神宗朱翊鈞正式下旨開鑿泇河。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東星主持開挖330里泇河河道。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被任命為工部右侍郎的李化龍剛剛赴任總理運河河道,黃河便于單縣蘇家莊及曹縣決堤,大明朝的水路命脈被攔腰截斷。李化龍因此主張進一步開辟泇河,使泇河下游與直河連通以避黃河水患。次年(1604年),李化龍主持修建運河,引水自夏鎮李家口,由韓莊湖口向東,流經梁城、萬莊、臺兒莊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入黃河,開浚260里。至此,泇河暢通,并成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段東西走向的河道。
由于運河臺兒莊段下游水位比微山湖湖口水位低,水流湍急,落差大,運河上游自西向東依次建造了8座斗門式船閘,并于各閘處挖一道越河(筆者注:于水壩或水閘旁開河道,使來往船只繞壩、閘航行)用以泄洪和蓄水,利于通航。8座船閘中,位于臺兒莊南運河上的臺莊閘,是北上進京的漕運船只由江蘇駛往山東通過的第一道閘。京杭大運河由臺兒莊入山東,穿過魯西平原,再由德州進入北直隸,連接京津。
為了有效管理運河,中央政府在運河沿線設立了諸多官衙。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朝廷于臺兒莊設巡檢司,理韓莊至邳州運河段260里之河務。后設縣丞、守備等署。清代早期,朝廷也十分重視對京杭大運河的治理??滴趸实蹖⑵饺?、河務和漕運作為國家的3件頭等重要的大事??滴?、雍正、乾隆時期,史書中大量記載了與臺兒莊段運河整治相關的內容。
臺兒莊設有參將署、總兵行署、守備署、閘官署等管理機構,以滿足治運和治安的需要。大量的人流與物流聚集于臺兒莊,為商貿交易發展提供了基礎,帶動了社會經濟迅速崛起,臺兒莊的商業地位日益提升。明清時,開設于臺兒莊的商鋪達數百家。為了便于裝卸貨物,商鋪在運河沿岸修建了十幾處石階碼頭。來自南方的絲綢、稻米、蔗糖、茶葉等貨品紛紛運至這些碼頭繼而向周邊各處運輸。同時,北方各地的藥材、木材、煤炭等貨物也經由臺兒莊中轉南下。北上的商客、趕考人士沿運河抵達臺兒莊后,均于臺兒莊停留中轉。這些人的到來促成了沿河旅店、餐飲、商鋪的興隆。清代《嶧縣志》中記載:“臺(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于一邑”。各路商賈在此定居經商,極大地促進了豐富多元的運河文化的發展,也形成了臺兒莊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臺兒莊于明清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由杭州返回時,途經臺兒莊,并于碼頭登岸入城,御筆親題“天下第一莊”。
時光隨著奔流的大運河水一同前行,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的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京杭大運河中河臺兒莊段(月河)入選,成為我國第32項世界文化遺產及第46項世界遺產?!坝捎谶@段古河道形狀像月亮,所以我們稱這段河為月河?!眳⑴c了大運河申遺工作的棗莊市臺兒莊區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長龍峰介紹,3公里長的月河古河道之所以能夠代表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是因為它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運河河段。河段內集中保存著11座明清古碼頭,是目前大運河上唯一一處古碼頭群。此外,河段上還保存有唯一一處960米古駁岸、水工設施遺存、配套管理設施遺存、相關歷史文化遺存等。月河古河道被世界旅游組織稱為“活著的古運河”“京杭大運河僅存的明清文化遺產”。
“沒有受到破壞是臺兒莊段運河的一大優勢。申遺時,我們沒有對運河兩岸進行拆遷,完整保留了運河兩岸的風貌。與大運河相連的月河河道已不再適于通航,目前,它最大的價值是旅游觀光,因此水質是大運河治理的重點。月河現在依然與大運河相連,我們會定期換水,保持河道的水質常年達到三類標準?!饼埛逭f。據臺兒莊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臺兒莊正在著力打造臺兒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如今的臺兒莊運河因自明代以來從未斷流而被譽為“活著的運河”, 因抗戰時成為抵御日軍入侵的疆場而被譽為“紅色的運河”, 因融匯南北的多元文化而被譽為“包容的運河”,因聯通微山湖、雙龍湖及13條河流而被譽為“水鄉的運河”, 因兩岸林木密布、濕地廣闊而被譽為“生態的運河”。
“大運河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文旅融合,以文為主,讓游人更好地感受大運河的魅力是我們的工作重點?!贝筮\河申遺參與者、棗莊市政協文史委專委會委員時培京介紹,依大運河復建的臺兒莊古城有20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銷,如漁燈、秧歌、魯南花鼓、運河漁鼓,還有大運河沿岸的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火龍鋼花、南獅。
一場勝利
“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小城鎮很多,諸如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等,而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臺兒莊,中國京杭大運河岸邊一座有著古老城墻的小鎮?!?/span>
京杭大運河帶來的繁榮并沒有成為臺兒莊被歷史銘記的唯一緣由。一場震動中外的大戰,再一次為臺兒莊奏響了命運的強音。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侵華日軍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計劃,決定沿津浦鐵路由南北兩端進攻徐州。日軍若占領徐州,便可南攻武漢,西入鄭州。
臺兒莊位于京杭大運河北岸,是徐州在東北方的屏障,因此成為日軍攻取的目標。對此,國民革命軍以徐州為中心成立第五戰區,由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指揮裝備遠落后于日軍的軍隊對抗有“鐵軍”之稱的板垣征四郎、磯谷廉介兩個師團。廣義的臺兒莊大戰還包括淮河戰、臨沂戰和滕縣戰三場戰役,這三場戰役為取得臺兒莊大戰的最終勝利爭取了時間。李宗仁曾評價說:“淮河、臨沂和滕縣都是臺兒莊大戰前最光輝的序幕戰?!?/p>
大戰前,臺兒莊是大運河沿岸的商業重鎮,正是這樣一個富庶繁榮的所在,引起了日軍的注意。早在1918年,日軍便派出特務對臺兒莊一帶的地形、資源、氣候、經濟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此舉為之后的侵略行動打下了基礎。臺兒莊戰役中,日軍在方圓不足50公里的區域內,先后投入了第5和第10兩個最精銳的師團共約3萬人。中國軍隊10個師約10萬人,由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防守運河一線,國民革命軍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率部隱藏于嶧縣進攻敵軍側背。滕縣戰役后,磯谷廉介率部攻入棗莊,并南下向臺兒莊突進。
1938年3月23日,日軍與中國軍隊遭遇,臺兒莊戰役正式打響。中國軍隊在運河上用木板和木船搭建了一座浮橋,這座浮橋成為中國軍隊進駐城內布防的主要通道。3月24日,日軍以戰機和坦克為掩護,向臺兒莊大舉進攻。
臺兒莊城東西長5里,南北寬3里,共筑有東門、西門、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中正門)和小北門6座城門,城墻高1丈2尺(約4米),環城河首尾與月河相接,城墻四周建有數座大小碉樓作為防御工事。
日軍首先從中正門突入城內,與中國軍隊展開激烈的巷戰與肉搏戰。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更親至前線視察戰事。臺兒莊城內,敵我雙方逐街逐巷、逐房逐屋地爭奪,巷戰進行得十分激烈。守城第31師原有4個團共計8000多人,戰中死傷近3000人,隨著陣地逐漸縮小,日軍一度占領了城內2/3的地域,而中國軍隊僅據東南一隅。
在緊要關頭,第31師師長池峰城向全師官兵下達命令:“臺兒莊就是我們全師官兵的墳墓。就是剩下一兵一卒,也要堅守陣地。任何人不得撤退,違令者嚴懲不貸!”并下令炸毀浮橋,與日軍背水一戰。同時,池峰城組織敢死隊,利用夜色突入城內,持大刀、手榴彈與日軍拼殺。4月6日,李宗仁親赴臺兒莊指揮全線反擊。4月7日凌晨1時,中國軍隊吹響了反攻的號角,湯恩伯率領的第20軍團南下臺兒莊,會同城內第二集團軍合殲日軍。最終,日軍受到重創,全線崩潰,狼狽北逃。4月8日,中國方面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全面勝利。
在臺兒莊戰場上,中國軍隊斃、傷日軍約2萬人(中國公布的數字,含序幕戰),俘虜日軍719人,其中臺兒莊地區斃、傷日軍7000多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汽車11輛,大小戰車8輛,重、輕機槍1100余挺,步槍1萬余支。
戰役中,約3萬名中國將士為國捐軀,而其中能夠核對出姓名的僅有4680人。臺兒莊大戰的勝利,在國內以及國際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世界各大報刊相繼于顯著位置刊登了中國勝利的消息,并紛紛予以評論。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于臺兒莊戰場上拍攝了大量照片,并刊登在1938年5月的美國《生活》雜志上。這位匈牙利裔美籍記者如此評論:“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小城鎮很多,諸如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等,而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臺兒莊,中國京杭大運河岸邊一座有著古老城墻的小鎮?!?/p>
如今,有關這場大捷的諸多歷史資料與實物都被靜靜地安放于京杭大運河河畔的臺兒莊大戰紀念館中。紀念館副館長韓淑芳介紹說,臺兒莊大戰紀念館于1992年10月12日奠基,1993年4月8日(臺兒莊大戰勝利紀念日)建成開館。自開館以來,接待中外游客達1000萬人次,并先后被評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韓淑芳說:“紀念館展示了全民族團結一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同仇敵愾、共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強的震撼力?!?/p>
展品是紀念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據紀念館資料室主任馬冠群介紹,建館初期,紀念館內的大部分資料和展品都來自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昂笃诩o念館內的展品會定期更換,主要依靠社會征集和捐贈。臺兒莊大戰期間的歷史實物是最難征集的,因為它們大部分都被嚴重破壞,難以尋找。因此,我們會時刻關注網絡,一旦獲得相關信息就去主動征集。我們會耐心地向物品的主人說明其歷史價值和意義,勸說他們允許我們展出?!?/p>
馬冠群向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臺兒莊大戰中,年僅18歲的湖南女兵劉守玟為搶救負傷連長中彈犧牲。犧牲前,她將一封信和一張照片留給了當地的一位老鄉張大娘,希望可以轉交給她遠在湖南的家人。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張大娘沒能完成劉守玟的遺愿,她將信和照片留給了自己的孫子陳開靈,并在彌留之際囑咐他繼續為劉守玟尋找家人。最終,通過多家媒體的報道,陳開靈找到了劉守玟的家鄉——湖南省漢壽縣新興鄉軍劉村。由于房屋潮濕等原因,劉守玟的信沒能保存下來,陳開靈便將照片捐贈給了臺兒莊大戰紀念館,而那張照片也成為湖南女兵劉守玟留給世人的唯一一張照片。馬冠群認為,觀看歷史實物是了解歷史最直接的方式,而展品背后的故事,又使人們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臺兒莊戰役中,中國將士與愛國人士為了民族自由而抗爭的堅強意志。
一次重生
“我們在臺兒莊古城原址上進行重建,有的建筑我們建了拆,拆了又建,力求恢復原貌?!?/span>
中國軍隊的最終勝利雖為臺兒莊戰役畫上了句號,但無情的戰火卻幾乎將臺兒莊這座曾經繁榮的運河古城化為廢墟。20世紀80年代以后,臺兒莊老城區漸漸被邊緣化,最終變為棚戶區,所幸,老城區的水系以及街巷肌理依然保留完好。
為發展旅游業并實現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2008年4月8日,棗莊市委、市政府決定全面啟動臺兒莊運河古城恢復建設項目。
全程參與古城重建前期準備工作的臺兒莊區金融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曉明介紹,在前期調研期間,辦公室工作人員查閱了從史志辦、水利局、文化局等部門以及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山東通志》《嶧縣志》等200余本書籍,累計搜集到相關照片、圖紙500余幅,影像資料時長100多分鐘?!坝跋褓Y料對于重建古建筑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當時臺兒莊大戰中那些戰地記者拍攝的照片中,不僅有人物,也有當時的房屋建筑,這些都是很好的依據?!惫ぷ魅藛T還走訪了數十位當地80歲以上的老人,請他們協助復原古城建筑樣貌?!拔覀儾稍L并錄下這些老人的口述內容,形成文字資料,然后繪制出圖片后再請他們檢查確認?!?/p>
在古城重建籌備期間,先后召開了上百場規劃討論會,多位國內著名建筑、文化等方面專家反復考證、論證,最終形成古城重建規劃方案。
臺兒莊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潘偉參與了古城重建工程,他說,重建并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要依照古城原來的樣貌進行復原,要找回古城的根和古城的魂?!拔覀冊谂_兒莊古城原址上進行重建,有的建筑我們建了拆,拆了又建,力求恢復原貌?!?/p>
據潘偉介紹,臺兒莊古城重建工程以“留古、復古、揚古、用古”為理念。留古,即保留歷史遺跡。重建后的臺兒莊古城保留了53處大戰遺址、3公里古運河、11座古碼頭、960米古駁岸以及古船閘等水工設施;復古,即恢復原貌,依照“原基址、原空間、原風貌、原本材料、原有工藝、原籍工匠”的六原則進行重建;揚古,即在按照現代審美標準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進行繼承和創新;用古,即保留傳統工藝,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應用現代“休閑業態”,實現古今互融。
古城重建歷時4年,于2013年基本完成建設?!爸厣钡呐_兒莊古城建筑面積達35萬平方米,共建設完成1088座單體建筑、10條主街、108座橋梁、218座院落、120個碼頭、2.7公里城墻、6座城門。古城剛建好試運營的時候,大門打開,當地很多上了歲數的老百姓進去之后,激動地說:“對,當初就是這個樣子的?!?/p>
臺兒莊古城自2010年試運營以來,已有500余家商鋪落戶,3000余人于此就業創業。累計接待游客5000余萬人,其中,2017年接待游客581.8萬人,營業收入達3.47億元;2018年接待游客701.6萬人,同比增長20.6%,營業收入達4.26億元,同比增長22.8%。古城被確定為中國大陸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首個國家文化遺產公園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
行走在臺兒莊古城,游人不僅可以欣賞昔日運河重鎮的風貌,還能領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古城內的謝裕大茶行,由浙江茶商沈綺于雍正年間建造,原名為蘇杭茶樓。咸豐七年(1857年),蘇杭茶樓被徽州茶商謝正安收購并更名為謝裕大茶行,原建筑毀于戰火,如今,茶行于原址重建,成為一處游客休閑區。在這里,我欣賞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琴書。
55歲的表演者惠忠剛介紹,山東琴書由起源于明朝鼎盛年間的絲弦演變而來,是一種較難學習的藝術形式?!八笱輪T巧妙地運用語言進行敘述,腳下踏著節奏,手里還要拉著絲弦烘托唱腔和故事情節。同時,演員的表情神態也要配合故事的內容表達出喜怒哀樂?!被葜覄?歲開始對山東琴書產生興趣,14歲拜師學藝,18歲開始獨自走街串巷進行表演,并最終登上各大舞臺。能將這門藝術傳承并發揚是他最開心、最欣慰的事。
據臺兒莊古城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豐富業態,臺兒莊古城持續引進并推出多樣、新穎的觀賞與體驗活動,逐步將臺兒莊古城打造成融匯運河文化、大戰文化及魯南民俗文化的展示基地。柳琴戲、南獅表演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全天不間斷展演是古城旅游的一大亮點。此外,重建后的臺兒莊古城對“夜經濟”也進行著探索。夜晚,古城內燈光、聲音、水韻融為一體,游人可乘船于密布的水網中游遍全城,欣賞兩岸的夜景。岸上,火龍鋼花、魯南皮影戲等夜間演藝正在進行,營業至凌晨的美食小店也隨時等待著游人光顧。
“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與京杭大運河相依的“天下第一莊”臺兒莊古城,以新的樣貌煥發了生機。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臺兒莊古城景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