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風骨
高嶺土的故鄉、景德鎮制瓷工藝的源頭——瑤里古鎮。
畫坯。
御窯考古現場。
清代景德鎮窯場群。
(元)青花云龍紋帶蓋梅瓶。
(南宋)青白瓷紋魂瓶。
(清)乾隆金地粉彩纏枝紋葫蘆瓶。
景德鎮市所處地域,在大約10億至14億年前的中元古代尚為一片汪洋。大約1億至5億年前,燕山運動發生,這片地域自海中隆起,地質運動從此賦予了其東北高、西南低的山地丘陵地貌,河流山川密布,豐富多樣的礦藏聚集于此,“瓷都”景德鎮的故事也由此開始。
宜陶之地名景德
景德鎮市所在地域蘊藏的礦藏種類多達40余種,這其中又以高嶺土礦和瓷石礦的藏量最大,礦點眾多,分布于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宋代之前,景德鎮地域地表瓷石礦體為經過充分風化的白色粉末狀固體,其中鉀、鈉和鐵含量低,質地上佳。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古人于瓷石礦產地依山建瓷窯,臨水建碓廠(水碓是通過水力進行舂米的工具,在景德鎮地區也被用來粉碎瓷土礦——記者注),他們是南方窯場里最早一批用單一瓷土礦燒制出青白瓷的制瓷人。五代時期,這一區域便已顯示出其原料的優勢,精美的青白瓷于眾多名窯中脫穎而出,廣受歡迎。
發源自安徽祁門的昌江水源充足,擁有東河、南河兩條主要支流。昌江為景德鎮提供了便利的水上運輸條件,位于其上游的瓷土、木炭和窯柴可順江而下,到達景德鎮。景德鎮的運瓷船又能夠沿昌江經鄱陽湖,進入長江,最終通至全國各地。
東河和南河流域產出多種瓷土礦。東河上游為山地,地形陡峭,植被茂盛,多泉水溪澗,較大的水流落差為生產瓷土提供了充足的水力資源。古人使用水碓加工瓷土礦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水碓是古代具代表性的運用水力機械完成工作的先進技術,極大地便利了瓷土的生產。20世紀50年代,雷蒙機逐漸取代水碓來進行瓷土礦石碾碎工作,但因為經水碓加工過的瓷土成本較低且質量好,所以有部分水碓沿用至今。在制瓷業發達的明清時期,順東河至昌江入江口鳳凰咀一線長達百里的河道上,設置有3000余支水碓。東河和南河流域內干凈的水源也為淘洗瓷土提供了條件。
燒制瓷器自然少不了火的參與。景德鎮地處黃山余脈,森林資源廣布,擁有木本植物共計95科350種。其中,馬尾松含脂高,用其劈成的窯柴可燒瓷,且火焰旺、溫度高,是燒制瓷器的優質燃料。大量的松木資源為景德鎮燒造瓷器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在明代之前,人們通過就地取材即可獲得燃料,大大地節省了運費,提高了景德鎮窯場的效益。
南宋時期,景德鎮制瓷的主要原材料產地——三寶蓬的表層風化成熟瓷土被開采殆盡,當地制瓷產業開始出現原料短缺危機。元代時,制瓷工人于景德鎮瑤里東埠附近的高嶺山中發現了一種黏土,其軟質,不僅可與三寶蓬表層以下未風化的瓷土礦混合在一起燒制瓷器,而且還能提高瓷胎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的穩定性,制瓷產業從此得到轉機。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亦有記載:“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p>
高嶺山中的制瓷黏土具有如此效果,是因該粘土中含有約35%的三氧化二鋁,其燒結溫度在1700攝氏度以上,與瓷土礦混合燒制,可以作為骨料(混凝土及砂漿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的粒狀材料——記者注),從而起到增加瓷器燒成溫度(陶瓷坯件燒結成器所需要的溫度——記者注)范圍,減少形變,提升瓷化程度的作用。
高嶺土的發現拓寬了制瓷原材料的選擇范圍,而高嶺土與瓷土礦混合制瓷的“二元配方”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提升了瓷器的物理性能,實現了更薄、更大、更復雜的瓷器的燒制??梢哉f,高嶺土的使用不僅結束了南宋時期景德鎮的制瓷原料危機,同時還為元、明、清三朝的景德鎮陶瓷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景德鎮使用高嶺土燒制瓷器的歷史比西方早了500年,這種制瓷技術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陶瓷產業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721年,曾至中國傳教的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首次向西方揭示了高嶺土的存在。1869年,德國地質學家李?;舴襾淼街袊M行考察,其歸國后在著作《中國》中詳細介紹了景德鎮高嶺土制瓷,李?;舴疑踔吝€用“高嶺”兩個字的字音創造出了單詞“Kaolin”,而“Kaolin”也在之后逐漸成為“制瓷黏土”的世界通用名詞。
景德鎮之名的由來其實有一段淵源。唐代時,景德鎮尚稱“昌南鎮”,是浮梁縣所轄的一座小鎮。昌南鎮中產出的瓷器質量上乘,被稱為“假玉器”。到了宋代,全國各地窯場數量眾多,其間激烈的競爭使得一批名窯涌現,各式風格獨特的瓷器也相繼現于世人面前。
昌南鎮憑借其成熟的制瓷工藝與高質量的瓷土等優勢,于宋初創制出了一種淡雅的青白瓷(亦作影青瓷)。這種青白瓷富有光澤且細膩精美,被人們稱為“饒玉”。此外,青白瓷的瓷質、成本控制等方面也已超越了當時的龍泉窯和定窯(宋代六大窯系)。昌南鎮青白瓷從此脫穎而出,成為廣受國內外青睞的瓷器品種。同時,隨著市場對青白瓷需求量的增大,昌南鎮的陶瓷制造規模也逐漸擴大,并最終形成了龐大的青白瓷瓷窯體系。
宋景德年間,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恒對昌南鎮出產的瓷器喜愛非常,于是宋真宗命昌南鎮制造御用瓷器以進貢朝廷,并將其年號“景德”賜予昌南鎮為地名。后來人們開始將昌南鎮生產的瓷器稱為“景德鎮瓷器”,昌南鎮也最終更名為景德鎮,為浮梁縣所轄。朝廷還于當地設立了“監鎮官”,專理瓷器的貿易與稅收。南宋時,景德鎮瓷業繼續發展,其所制青白瓷產品銷往各地。景德鎮也名揚海內外,成長為江南重鎮。景德鎮青白瓷的獨特風格也影響到了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等地的窯場,從而形成了特征鮮明的青白瓷系。
明朝時,除景德鎮外的許多窯場日漸衰落,宋應星曾于《天工開物》中寫道:“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p>
景德鎮的壯大也不斷吸引著江西境內的民眾聚集于此地謀生。明嘉靖年間,“(景德鎮)統轄浮梁縣里仁、長香等都居民,與(饒州府)所屬鄱陽、余干、德興、樂平、安仁、萬年及南昌、都昌等縣雜聚,窯業傭工為生”(《饒州府志》)。而此時,景德鎮的人口也已“主客無慮十萬余”(《浮梁縣志》)。明萬歷時期,景德鎮已成長為全國最大的瓷器手工業城鎮,其間窯爐遍布,制瓷業興盛。王世懋曾在其所著《二酉委譚》中描述了景德鎮的繁榮景象:“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到了萬歷后期,鎮上傭工更是“每日不下數萬人”(《江西通志》)。而此時的景德鎮也已從一個制瓷手工業小鎮,發展成為一座專門生產和經營瓷器的著名手工業城市,并由一處瓷器產區進化為全國陶瓷產業的中心。
清代時,景德鎮的規模在明朝基礎上繼續擴展,《浮梁縣志》中記載:“鎮距城二十里,而俗與鄉邑異,列肆受廛,延袤十三里許,煙火逾十萬家,陶戶與市肆當十之七八?!鼻宕沾伤囆g家唐英在其著作《陶冶圖編次》中如此描繪景德鎮:“景德一鎮,僻處浮邑境,周袤十余里,山環水繞,中央一洲。緣瓷產其地,商販畢集。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余萬,靡不藉瓷資生”,唐英還曾評價景德鎮“其人居之稠密,商賈之喧闐,市井之錯綜,物類之薈萃,幾與通都大邑”(《陶人心語》)。
清代的景德鎮,已形成了以御窯廠為中心,東起里村,西通三閭廟,北至觀音閣,南達小港咀的區域格局。其兩條主街道與昌江平行,近百條街巷交錯其中,所構成的“格子狀”巷弄也已顯現出了近現代景德鎮城市的基本樣貌。
御窯廠前世今生
2003年,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原司長孟憲民考察景德鎮時曾評價:“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已經出土的和仍然埋藏著的極其豐富的古代瓷器制品,更為難得的是,景德鎮仍然遺存著古代特大規模、相當完整復雜的瓷業體系。這一龐大的瓷業體系是由原料產地、交通道路、水運碼頭、作坊窯場、商埠民居、城池衙宇、技術民俗等構成的,依托于自然山水,涉及了社會經濟和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堪稱人類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范。她保存至今的古代瓷業遺跡以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豐富的文化遺產在中國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边@段文字中提到的規模龐大的瓷業體系的核心,正是景德鎮御窯廠。
景德鎮御窯廠是明、清時期專門負責制造御用瓷器的場所,它是中國歷史上制瓷規模最大、時間最久、工藝最優的官辦造瓷廠。同時,也是中國瓷業發展史上巔峰時期的代表。
出產于景德鎮御窯的瓷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這些精致優雅的瓷器佳作不僅得到了國人的認可,同時也被海外的收藏家和各大博物館所珍藏,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化瑰寶。
可以說,景德鎮御窯廠的建立,對于景德鎮得到世界瓷都的地位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對于現存的御窯廠遺址與其環境背景的研究,是認識景德鎮乃至整個中國陶瓷文化和歷史的重要基礎。從御窯廠遺址出土的瓷片,不僅是專家們考究景德鎮御窯瓷器、鑒別和鑒賞古代陶瓷制品的重要依據,更是“瓷都”景德鎮上千年發展歷史中珍貴的藝術遺存。
御窯廠的故事要從宋朝說起,那時北方正飽經戰亂,許多瓷窯因此荒廢,大批制瓷工匠開始南遷,持續為景德鎮瓷業的繁盛添磚加瓦。到了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于景德鎮珠山設置了“浮梁瓷局”,“浮梁瓷局”在此后的70余年里專門為皇室定制各式瓷器。
明洪武年間,朝廷在景德鎮開設了皇家御器廠,清代改名為御窯廠。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直到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皇家御窯廠經營了近600年,歷經了兩個朝代27位帝王。在這近600年的時間里,有30余位內務府官員曾負責過御窯廠的管理工作,期間實行督陶制度,督陶官的官階高至四品。
景德鎮御窯廠里出產的瓷器被稱為官窯瓷,制作官窯瓷需要使用最優質的原料,同時配以精挑細選出來的工匠,可謂不計成本。此外,官窯瓷嚴格禁止流入民間,明朝時更是嚴禁民間仿造,違者將會被治罪。
官窯瓷器與民窯瓷器比起來,不管是質量還是做工水平,都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官窯瓷器代表了明、清兩代中國陶瓷藝術與制作技術的至高造詣,成為當時瓷器制造巔峰產物。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與鑒賞價值的景德鎮官窯瓷器在世界陶瓷發展史上亦占有特殊的地位,西方世界更是以“瓷”(china)代指“中國”(China)。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的發掘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明、清兩代的景德鎮珠山地區存在著大量古窯場。但隨著上百年的歲月流逝,位于地面以上的建筑物已然消失不見?,F代的珠山區域已經成為景德鎮市民生活的中心地帶,而昔日御窯廠的遺址正隱藏在這片民居街巷中。御窯遺址連同其中埋藏的珍寶的具體位置,曾一度是一個謎。新中國成立之后,考古專家始終沒有停止對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確切位置的討論與尋找,然而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仍然沒有發現。
1982年的一天,正在珠山中路附近街道上施工的工作人員在挖出的泥土中發現了數百片瓷器碎片。后經過當地文物專家鑒定,這些夾雜在泥土中的碎瓷片,均為明代宣德年間生產的供皇家使用的御用瓷器。從此,對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的考古發掘也正式揭開了序幕。然而,受到景德鎮地面上密集的建筑物的限制,之后的考古挖掘工作并沒能迅速開展,景德鎮御窯廠的真正方位依然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1987年夏天,景德鎮龍珠閣被重建,當挖地基的工人挖至地下約4米時,數萬片堆積在一起碎瓷片重見天日。經鑒定,這些碎瓷片是明成化年間的御窯瓷器。此次發現震動了整個中國陶瓷考古界,而御窯廠之謎也開始被慢慢解開。
1994年7月27日,在龍珠閣附近的一處民房改建工地上,考古專家又發現了明朝初年釉里紅花卉大碗的碎片。這次發現最終確定了古御窯廠的中心,正是處于龍珠閣至市政府大院這片總面積約5.1萬平方米的區域內。2000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中國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鎮陶瓷館的專家共同組成御窯考古工作隊,開始對珠山御窯遺址展開全面的保護和發掘工作。
2002年年末,景德鎮市政府那塊掛了幾十年的門牌消失了,搬運貨物的車輛也開始頻繁地進進出出。為了方便對位于政府大院地下的御窯廠遺址的發掘和保護,景德鎮市政府辦公室以及其他18個政府部門從這塊人們尋找了許久的“埋寶”之地遷出。
2003年,景德鎮明清御窯廠遺址被初步發掘和恢復,其中共清理出官窯11座。它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引起了國內外陶瓷考古界的廣泛關注。2006年,御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2007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至此,神秘的景德鎮古御窯廠終于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2015年3月,景德鎮正式啟動以御窯廠遺址為核心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2017年1月,景德鎮御窯廠遺址被國家文物局批準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御窯廠遺址拿到了申遺的“入場券”。
非遺保護進行時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正式命名并公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五項基本內容,其中便包括“傳統手工藝”。
2006年,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公布,“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被歸為“傳統手工技藝”列入名錄。同年,景德鎮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登記、申報評選工作全面展開。截至2014年3月,景德鎮共申報、評選、登記在冊49個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包括“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和“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8項與陶瓷手工技藝相關,例如“景德鎮市傳統青花瓷制作技藝”“景德鎮市傳統雕塑瓷制作技藝”“景德鎮市傳統顏色釉瓷燒制技藝”;2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15項與陶瓷手工技藝及文化習俗相關,包括“景德鎮市傳統制瓷原料加工配制技藝”“景德鎮市傳統薄胎瓷制作技藝”“景德鎮市傳統釉里紅瓷燒制技藝”“景德鎮市傳統影青瓷燒制技藝”“景德鎮市陶瓷樂器制作技藝”“景德鎮市中秋燒太平窯節俗”“景德鎮市瓷業祭拜習俗”“景德鎮市傳統瓷業語言詞匯”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市手工制瓷技藝”是景德鎮陶瓷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代表。宋代時,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的重要工序已初步形成,制瓷程序分工也逐步細化。
瓷坯的制作主要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蕩釉等技藝,接著采用匣缽仰燒、墊缽覆燒、支圈覆燒等技法進行裝燒。元代時,使用高嶺土與瓷土礦混合的“二元配方”與青花釉下彩繪技藝被發明出來。到了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體系基本完善,“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天工開物》),制瓷的每一道工序都被明確細分,專業化程度高,制瓷效率得到了提升。
說到這里就需要提到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最核心的五道工序,它們分別是:拉坯、利坯、畫坯、施釉和燒窯。
拉坯,也被稱為“做坯”,即制作器物的雛形,是將置于坯車上的泥原料用輪制成型技術為坯件做出所需的形狀和適合的尺寸。
利坯,也叫“修坯”,是將經過印坯環節(用模具印制所需陶瓷器物的坯體——記者注)后的厚度規格不一的粗坯,通過旋削的技法進行加工,使其厚度適當、內外一致。
施釉,即通過澆、蘸、涂、蕩、吹等方法,在器物坯體內外施一層玻璃質釉,從而使坯體光滑潤澤。
畫坯,即使用青花顏料于坯胎上繪畫或寫字,也稱“畫青花”。
燒窯是將盛有成坯的匣缽置于窯床上,燃燒松柴或槎柴至1270-1300攝氏度,采用氧化焰與還原焰結合的方法燒制24個小時,最終將匣缽內的坯胎燒制為瓷胎。
在景德鎮分工完備的御窯廠中,制作瓷器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各自的作坊。由于分工不同,制瓷工匠們都各自掌握著專門的技藝并以此為業。這不僅保證了制瓷工藝的專業水平,也為制瓷技藝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可能。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及生產體系是中國陶瓷產業中的偉大成就。然而,隨著瓷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變革,景德鎮瓷業開始衰落甚至瀕臨消亡,許多景德鎮的傳統手工制瓷技藝正在持續流失,亟需搶救與保護。
除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外,“景德鎮市瓷業習俗”也是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瓷業習俗與景德鎮制瓷歷史相伴相生。景德鎮瓷器生產五代時期便已然開始,景德鎮瓷業習俗也誕生于那時。到了宋代,景德鎮瓷業已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瓷業習俗的雛形也隨之形成。元代發明的“二元配方法”,不僅加速了景德鎮制瓷業的發展,同時也豐富了景德鎮的瓷業習俗。明朝時期,由于御窯廠的建立以及海外市場的擴展,眾多散落于鄉間的的小型瓷器作坊逐漸集中到景德鎮城區,進而形成擁有大量勞動力的手工業工場,景德鎮因此成為人員構成復雜的陶瓷大都會,同時這也為景德鎮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打下了基礎。
清代繼續在景德鎮設御窯廠,并確立了“官搭民燒”的管理制度,景德鎮同鄉會、行幫由此而生。同時,各大會館紛紛出現,多樣的行規也應運而生。中秋節燒“太平窯”節俗、“瓷業祭拜習俗”等盛行,景德鎮瓷業習俗文化體系至此形成。
民國時,客籍瓷商隊伍的持續壯大以及瓷行、瓷莊和瓷號的大量出現是當時景德鎮瓷業習俗文化的主要表現。擁有著瓷行、瓷莊或瓷號的各地商幫與外地進行聯系和溝通,實際操控著景德鎮瓷器的行銷,而這些商幫帶來的各地的文化民俗也為景德鎮瓷業習俗增加了豐富的內涵。
當下,對于景德鎮陶瓷手工技藝及文化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正持續開展。2019年,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市青瓷藝術研究院等單位入選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名單,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入選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名單。此外,景德鎮市的多家陶瓷企業也已入選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單。至2019年,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中,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0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8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93人。
(感謝景德鎮市委黨史和地方志辦公室提供相關圖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