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古籍很老,也可以很“年輕”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到“要挖掘古籍時代價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古籍保護”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梢哉f,古籍保護和利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不少古籍就像逝去的歷史一樣,藏在了書庫的深處,被時光所“侵蝕”。還有不少專業院所、圖書館機構面對大量亟待保護的古籍,人手方面卻“捉襟見肘”。反觀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方面,全國真正設立相關專業的高校并不多,而在設立古籍保護專業的高校里,選擇這個專業似乎也成了一件要有勇氣的事情。古籍保護,固然意義重大,但如何能夠讓從事該專業的人才安下心來,值得去思考。此次《意見》從保障待遇、強化人才培訓等角度對此有了明確的規定。
此外,《意見》中還提出“職稱評定、評獎推優、科研成果認定、效益評估等政策要向古籍工作人員傾斜”?!熬磬品薄薄昂迫鐭熀!?,這些成語都在揭示著一個事實,古籍研究沒有捷徑,它需要長期持續性的學術積累,這也造成古籍研究出成果難的現實問題。而這樣的特點又與當下院??蒲锌己藱C制存在著差異,因此,能夠為古籍相關專業制定有針對性的學術考核機制,也是古籍學術研究水平持續性提升的重要保障。
可以說,加強古籍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相關評價機制,為充分發揮古籍的學術價值與文獻價值提供相應保障。而在保護與研究的基礎上,如何讓古籍更接近受眾,這也是古籍“年輕化”“大眾化”的重要任務。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不少學科的面貌。古籍的保護與利用,是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呈現的。故紙堆也能夠舊貌換新顏,成為可以檢索的“數據庫”。無論是可全文檢索的文本性質數據庫,還是古籍影像數據庫,可以說今天的人們想要接觸和了解古籍,已經不再是難事。但是,如何在此基礎上能讓古籍在當下的時代“活得好”?這是關系到古籍可持續性保護和利用的重要問題。
“活得好”,并不只是在數據庫里“活得好”,更應該是結合古籍的文化、社會、歷史價值,與當下實際情況結合,讓古籍自身能夠煥發出新的價值,適應現實的需求。同時,古籍的大眾化普及也是應有的內涵。從“小眾化”到“大眾化”,離不開人們對古籍自身價值的發掘。近年來,一些電視節目、短視頻博主開始關注古籍,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古籍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素材。這也在提醒著人們,古籍雖然很老,但是今天它也可以很“年輕”,也能夠贏得年輕人的青睞。如今,媒介形式的多樣化,也正可以為古籍等類似的冷門學科領域的大眾化傳播賦能。
千百年來的古籍流傳到了今天,是一份文化寶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保護好古籍,就是保護著這份文化遺產的價值。今天的我們有著更加便利的條件,這些都應該成為古籍保護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