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明星代言、搞模仿秀、表情包賣萌……文物“網紅化”是正確的嗎
昨天一早,收藏有東漢石辟邪、曹魏白玉杯、唐三彩黑釉馬等珍貴文物的洛陽博物館公開宣布,偶像藝人王一博成為博物館的推廣大使,沖上了微博熱搜。
5·18國際博物館日,不少博物館的文物藏品紛紛與互聯網熱點相結合: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科普視頻指出《甄嬛傳》中雍正、甄嬛“穿錯了衣服”;南京博物院的館藏文物被做成一組搞怪的表情包;安徽一家幼兒園干脆搞起了“文物模仿秀”……
見證歷史的文物,以搞怪賣萌的姿態闖入互聯網原住民的視野。在一些網友看來,這樣的創意揭開了文物的神秘面紗,可以吸引更多普通觀眾特別是年輕人關注文物與歷史;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歷史是嚴肅甚至是殘酷的,以娛樂化方式推廣歷史消解了文物背后歷史的嚴肅性。
偶像化還是專業化?
看到王一博成為洛陽博物館的推廣大使,家住肇嘉浜路的曹家睿立即搜索了洛陽博物館的信息?!耙郧爸缆尻柺枪哦?,去過龍門石窟和白馬寺,卻不知道洛陽博物館藏了什么寶貝?!辈芗翌L寡陨頌橥跻徊┑摹奥啡朔邸?,對其不久前出演的電視劇《風起洛陽》中唐朝生活場景非常有興趣,她把這一次合作視為“夢幻聯動”,也準備疫情后再探這一“十三朝古都”?!巴跻徊┍緛砭褪锹尻柸?,為家鄉代言很正能量?,F在年輕藝人越來越注重從傳統中發現美,比如婁藝瀟出席公開活動常穿漢服,井柏然和劉詩詩在央視也穿宋代服飾表演,這對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是正向激勵?!?/p>
南京博物院的銅燈被制成“比心”表情包
“相比明星代言,我更希望看到宣傳推廣中出現權威學者的身影?!睆氖鹿糯佬g研究的陸先生坦言,如今已有太多人借助“歷史”“傳統文化”之名博取流量,其中很多知識是錯誤的,卻因為有明星效應而廣為流傳?!氨热绗F在某些制片人推出的古裝劇,大談服化道如何‘還原’‘復興’,參考了多少博物館資料,結果讓錯誤廣為流傳,實際上文物就在博物館,號稱熱愛‘傳統文化’的觀眾卻鮮少問津?!痹谒磥?,博物館要守住史實這條紅線,“不能迷失在對流量的追求中?!?/p>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專業的文博機構不必排斥與偶像藝人合作,“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服裝藝術學院的年度大展,每年5月都會舉辦慈善宴會,也會邀請很多明星?!睆氖挛牟┎哒构ぷ鞫嗄甑慕壬嬖V記者,偶像藝人的影響力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輕粉絲注意到博物館,“后面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p>
親和力還是高冷范?
在上海博物館今年的“我看博物館”金點子征稿活動中,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小學的楊路嘉在正文中提及,自己第一次進上海博物館是看黑石號沉船特展,而契機是當時自己“迷戀海盜”,被沉船、寶藏這些詞吸引進了博物館。與其同校的謝藝禎則想在博物館“觸摸青銅器上的紋路到底有多么精致”“體驗古代錢幣攜帶和使用方便嗎”“想試一下在‘五牛枕’上睡覺舒不舒服”。
比起那些習慣了隔著玻璃櫥窗觀察文物的文博愛好者,年輕人們更希望文物與自己的興趣點相連接,甚至能體驗和感受到文物。江先生坦言,“年輕人想法不斷變化,博物館的工作要更創新,更貼近他們?!?/p>
昨天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科普視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嚴勇就以豆瓣拿下9.3高分的《甄嬛傳》劇照為例介紹了當時的穿衣規律:甄嬛頭戴的“大拉翅”是身著便服時才戴的冠飾,劇照中配了一件朝服,朝服的顏色應是黃色而不是圖中的紅色,朝服外的朝褂紋樣也錯了。
故宮專家指出《甄嬛傳》中服飾錯誤
家住真北路的市民姚蕾疫情期間又看了一遍《甄嬛傳》,“沒想到甄嬛一身就是一本歷史知識訂正本?!痹谝恍┚W友的評論里,讓故宮的專家挑刺《甄嬛傳》無異于“大炮打蚊子”,但她認為這樣的科普方式“既權威又接地氣”,“這樣的方式更能激發普通人對于歷史知識的興趣?!?/p>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這樣的科普方式過于“碎片化”和“實用主義”?!拔氖分R是系統連貫的,即使一件衣服也和當時的生活方式乃至經濟狀況相關?!睆氖職v史教育的岳先生表示,比起在網上獲得碎片化的知識,年輕人最好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才能了解‘知識點’背后的意義,把知識點連成對傳統文化的理解?!?/p>
守住博物館還是擁抱互聯網?
由南京博物院一組文物制作而成的“表情包”,博物館日又一次在網上走紅,其中不少文物已是互聯網上頗具名氣的“網紅”。
一盞西漢銅燈,因其兩臂環繞至頂,與現在不少年輕人拍照時“比心”的造型很接近,于是被做成了旋轉“比心”的樣子;另一件人面瓦當,雕刻的人像咧嘴大笑,被配上了“我就笑笑不說話”的字樣;還有三尊陶俑,干脆坐在了一張麻將桌前“三缺一”,網上甚至還出現了各地博物館“最萌文物”的集納和評選。一些網友驚嘆:“沒想到這些穿越千百年歲月的文物,還有這么‘萌’的一面?!倍不帐『戏适须p崗幼兒園的孩子們,還來了一次文物模仿秀,包括《簪花仕女圖》、擊鼓說唱俑在內的諸多知名文物,都被孩子模仿個遍。
安徽一幼兒園孩子的“文物模仿秀”
盡管文物“賣萌”在網上流行,一些人卻試圖“澆一盆冷水”?!昂芏辔奈锉澈蟮臍v史是很嚴肅甚至是很殘酷的?!蔽牟酆谜咚鞠壬谒阉鞑痪们俺鰻t的“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時了解到,陜西西安江村大墓出土的陶俑中有帶著刑具的形象,有人說那是“今年最流行的大項圈”?!斑@一形象背后可能是一個個悲慘的故事?!痹谒磥?,互聯網式“解構”,也許會淹沒歷史的真相。
“互聯網時代,沒有人能脫離網絡,博物館當然不能?!痹诮壬磥?,博物館擁抱互聯網是大勢所趨,并且可以取得雙贏:“比如河南博物院在綜藝節目領域的嘗試,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歡,說明年輕人不是不喜歡歷史和傳統文化,而是缺少點燃興趣愛好的契機。這樣的‘網紅’有什么不好呢?”江先生舉例說,當年故宮開發文創產品時,也曾有過“文化不可商業化”的爭議,但如今各大博物館都在推出文創,甚至搶占元宇宙的先機?!爱斎?,只有線下把博物館的研究和展出做扎實,才能給網上天馬行空的創意奠定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