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耀中秋 《傳承的力量》特別節目9月10日播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余冰玥)當傳統文化的光芒在中秋之際照進校園,將會是怎樣的絢麗景象?2022年《傳承的力量》中秋特別節目9月10日13:30播出,登錄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央視頻可同步觀看。
陜西省西安高新區第十二小學的學生們表演《舞動空竹》。2022年《傳承的力量》中秋節篇節目截圖
在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第十二小學,學生們身著漢服,彈起古箏,學習傳統禮儀,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今年中秋的壓軸節目是深受學生喜愛的空竹表演。9根12米長的繩索依次排開,空竹飛轉而下,一氣呵成,連接起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之路。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敦厚鄉金鑰匙學校的孩子們表演自創川劇校園劇《約定》。2022年《傳承的力量》中秋節篇節目截圖
“爸爸媽媽,你們好久回來嘛?”隨著一聲川劇唱腔,成都市蒲江縣敦厚鄉金鑰匙學校學生張雨馨唱出了對父母的思念。中秋前夕,這所學校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上演了自創川劇校園劇《約定》。這些孩子大多是在農村和爺爺奶奶共同生活的留守兒童,張雨馨也是其中之一,她與媽媽有個約定,只要川劇節目上了成都的舞臺,她就可以在成都與媽媽團圓。金鑰匙學校師生把這個情節編排成川劇,搬上了成都的舞臺。
孩子們聽老人講述蘇燈歷史。2022年《傳承的力量》中秋節篇節目截圖
“一眼蘇燈一世情,千年蘇燈今猶亮?!痹诮K省蘇州市,蘇燈已走過一千六百年的歷史。蘇州市平直教育集團南環實驗小學校將蘇燈帶入校園,并打造出全市唯一一所蘇燈傳習所?!叭f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痹谥星餆魰?,同學們將自己制作的蘇燈掛進校園,點亮了文化傳承的燈火。
四川省成都市新川外國語學校學生們表演《非遺筑夢》。2022年《傳承的力量》中秋節篇節目截圖
扎染古稱扎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擁有一百多余種技法,暈色豐富,趣味無窮。四川省成都市新川外國語學校將扎染引入校園,為學生們開展一系列生動的傳統文化體驗課。中秋佳節,孩子們用老師教授的扎染技藝,親手制作服飾、油紙傘、燈籠,并借助音樂和舞蹈,充分展示“扎染”的藝術魅力。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合唱團表演《川江號子》。2022年《傳承的力量》中秋節篇節目截圖
“八月中秋望月發,團圓熱鬧打糍粑……”在中秋節,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合唱團的同學們穿上了船工們拉纖的服裝,喊起了“川江號子”。他們以四川本土最剛毅的方式,抒發著勞動人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思。
廣東省河源市河源理工學校的學生們表演《板龍迷》。2022年《傳承的力量》中秋節篇節目截圖
“凳板龍”是民間龍燈的一種,起源于明清時期。今年中秋,廣東省河源市河源理工學校的學生們結合自身的專業,在“凳板龍”的演繹中展示對“龍文化”與“龍精神”的傳承。他們嘗試讓“凳板龍”以更開放、直觀、多樣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提高人們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保護意識。
南通大學集體創作撕紙作品《中秋快樂》。2022年《傳承的力量》中秋節篇節目截圖
窗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技藝,其中,“撕紙窗花”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創作者以手指代刀,即興創作,飽含意蘊與童趣。中秋佳節,南通大學的100名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集體創作完成了長達百米的撕紙作品《中秋快樂》,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撕紙藝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